白話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說:依『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修行至高深的竟界時你能洞悉世間的ㄧ切人事物原來都是空的還能超渡ㄧ切的苦難,舍利子 ():一切空,因世間的一事物都由心生(或說經由人的意識)而但當証悟空性的道理以後你就會體會:諸色相其實就等於是空,諸色相是經由人的觀感意識所產生所以ㄧ切的色它原本就是空的,反之亦然感受、思想、行為、意識,也是相同的道理。舍利子:空性是萬法的基礎它能讓你體會出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幻(暫有)所以沒有所謂的生始滅絕骯髒乾淨增加或減少,一切既然都是幻有,空中自然無一物可觀得,故說無空中色。一切既然都是空當然我們就無任何的思想行為意志,也就是六根徹底的清淨,這時你所觀看的世界就是空的,甚至整個人進入無意識的境界,也沒有黑暗和黑暗盡頭的差別了,也無生老病死、痛苦產生和設法消滅痛苦的煩惱也無聰明巧詐和得失心既然無得失心你就是活菩薩。所以依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能讓我們的心毫無牽掛、憂慮、惶恐,也因而變得清明、自主、理性,所以就能遠離所有是非妄想,到達極樂世界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佛都是依這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所以能到達佛的境界,所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最有神力、能到達大光明處、至高無上、超優等的咒能消除ㄧ切的苦厄。真的! 所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於就是咒語這咒語有說:修行去吧!修行去吧!修、行到極樂世界吧!全部修、行到極樂世界吧!覺悟阿!但願。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易空,空不易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盡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云智慧。稱波羅蜜多者何。亦梵語也。此云到彼岸。謂生死苦趣。猶如大海。而眾生情想無涯。無明不覺。識浪奔騰。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苦果無窮。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塵。煩惱永斷。諸苦皆盡。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證涅槃。故云彼岸。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團妄想之心也。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認妄想攀緣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團者為真心。所以執此血肉之軀以為我有。故依之造作種種惡業。念念流浪。曾無一念回光返照而自覺者。日積月累。從生至死。從死至生。無非是業。無非是苦。何由得度。惟吾佛聖人。能自覺本真智慧。照破五蘊身心。本來不有。當體全空。故頓超彼岸。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復以此自證法門而開導之。欲使人人皆自覺悟。智慧本有。妄想元虛。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眾惡。遠離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樂。故說此經。經即聖人之言教。所謂終古之常法也。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薩。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照見五蘊皆空。則修之之方。度一切苦厄。則修之實效也。以此菩薩。從佛聞此甚深般若。即思而修之。以智慧觀。返照五蘊內外一空。身心世界洞然無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間。永離諸苦。得大自在。由是觀之。菩薩既能以此得度。足知人人皆可依之而修矣。是故世尊特告尊者。以示觀音之妙行。欲曉諸人人也。吾人苟能作如是觀。若一念頓悟自心本有智慧光明如此廣大靈通。徹照五蘊元空。四大非有。有何苦而不度。又何業累之牽纏。人我是非之強辯。窮通得失之較計。富貴貧賤之可嬰心者哉。此上乃菩薩學般若之實效也。言五蘊者。即色受想行識耳。然照乃能觀之智。五蘊即所觀之境。皆空則實效也。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然舍利亦梵語。此云鶖也。此鳥目最明利。其母目如之。故以為名。此尊者乃鶖之子也。故云舍利子。在佛弟子中。居智慧第一。而此般若法門。最為甚深。非大智慧者不能領悟。故特告之。所謂可與智者道也。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正對鶖子釋前五蘊皆空之意。而五蘊中先舉色蘊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執之以為己有。乃堅固妄想之所凝結。所謂我執之根本。最為難破者。今入觀之初。先觀此身四大假合。本來不有。當體全空。內外洞然。不為此身之所籠罩。則生死去來。了無罣礙。名色蘊破。色蘊若破。則彼四蘊可漸次深觀。例此而推矣。而言色不異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見也。良由凡夫但認色身。執為真實。將謂是常。而作千秋百歲之計。殊不知此身虛假不實。為生老病死四相所遷。念念不停。以至老死。畢竟無常。終歸於空。此猶屬生滅之空。尚未盡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異於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曉之曰色不異空。謂色身本不異於真空也。空不異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斷滅之見也。因外道修行。不知身從業生。業從心生。三世循環。輪轉不息。由不達三世因果報應之理。乃謂人死之後。清氣歸天。濁氣歸地。一靈真性還乎太虛。苟如此說。則絕無報應之理。而作善者為徒勞。作惡者為得計矣。以性歸太虛。則善惡無徵。幾於淪滅。豈不幸哉。孔子言曰。游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此正謂死而不亡者。乃輪迴報應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橫為斷滅。謬之甚耳。然二乘雖依佛教而修。由不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將謂三界之相以為實有。故觀三界如牢獄。厭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滯寂。淪於寂滅。故曉之曰空不異色。謂真空本不異於幻色。非是離色斷滅之空。正顯般若乃實相真空耳。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圓鏡。一切幻色。如鏡中像。苟知像不離鏡。則知空不異色矣。此正破二乘離色斷滅之空。及外道豁達之空也。又恐世人將色空二字話為兩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觀。故又和會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觀。知色不異空。則無聲色貨利可貪。亦無五欲塵勞可戀。此則頓度凡夫之苦也。苟知空不異色。則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不動本際而作度生事業。居空而萬行沸騰。涉有而一道清淨。此則頓超外道二乘之執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則念念度生不見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見佛果可求。所謂圓成一心無智無得。此則超越菩薩而頓登佛地彼岸者也。即此色蘊一法能作如是觀。則其四蘊應念圓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故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誠能如是。則諸苦頓斷。佛果可至。彼岸非遙。只在當人一念觀心成就耳。如此之法。豈非甚深者哉。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又恐世人以生滅心。錯認真空實相般若之法。而作生滅垢淨增減之解。故召尊者以曉之曰。所言真空之實相者。不是生滅垢淨增減之法也。且生滅垢淨增減者。乃眾生情見之法耳。而我般若真空實相之體。湛然清淨。猶若虛空。乃出情之法也。豈然之哉。故以不字不之。謂五蘊諸法。即是真空實相。一一皆離此諸過也。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此乃通釋般若所以離過之意。謂般若真空所以永離諸過者。以此中清淨無物。故無五蘊之跡。不但無五蘊。亦無六根。不但無六根。亦無六塵。不但無六塵。亦無六識。斯則根塵識界。皆凡夫法。般若真空。總皆離之。故都云無。此則離凡夫法也。然般若中。不但無凡夫法。亦無聖人法。以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皆出世三乘聖人之法也。苦集滅道四諦。以厭苦斷集慕滅修道。乃聲聞法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乃十二因緣流轉門。即苦集二諦。無明盡至老死盡。乃還滅門。即滅道二諦。此緣覺所觀法也。般若體中本皆無之。極而推之。不但無二乘法。亦無菩薩法。何也。智即觀智。乃六度之智慧能求之心。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然菩薩修行。以智為首。下化眾生。只為上求佛果。良以佛境如空無所依。若以有所得心而求之。皆非真也。以般若真空體中本無此事。故曰無智亦無得。無得乃真得。方得為究竟耳。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良由佛果以無得而得。故菩薩修行依般若而觀。然一切諸法本皆空寂。若依情想分別而觀。則心境纏。不能解脫。處處貪著。皆是罣礙。若依般若真智而觀。則心境皆空。觸處洞然。無非解脫。故云依此般若故心無罣礙。由心無罣礙。則無生死可怖。故云無有恐怖。既無生死可怖。則亦無佛果可求。以怖生死求涅槃。皆夢想顛倒之事耳。圓覺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然非般若圓觀。決不能離此顛倒夢想之相。既不能離顛倒夢想。決不能究竟涅槃。然涅槃亦梵語。此云寂滅。又云圓寂。謂圓除五住。寂滅永安。乃佛所歸之極果也。意謂能離聖凡之情者。方能證入涅槃耳。菩薩修行。捨此決非真修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謂不但菩薩依此般若而修。即三世諸佛。莫不皆依此般若。得成無上正等正覺之果。故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梵語也。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覺。乃佛果之極稱也。由此而觀。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能驅生死煩惱之魔。故云是大神咒。能破生死長夜癡暗。故云是大明咒。世出世間無有一法過般若者。故云是無上咒。般若為諸佛母。出生一切無量功德故。世出世間無物與等。惟此能等一切。故云是無等等咒。所言咒者。非別有咒。即此般若便是。然既曰般若。而又名咒者。何也。極言神效之速耳。如軍中之密令。能默然奉行者。無不決勝。般若能破生死魔軍決勝如此。又如甘露。飲之者能不死。而般若有味之者。則頓除生死大患。故云能除一切苦。而言真實不虛者。以示佛語不妄。欲人諦信不疑。決定修行為要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由其般若實有除苦得樂之功。所以即說密咒。使人默持。以取速效耳。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此梵語也。前文為顯說般若。此咒為密說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誦。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絕解不思議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諸佛證之以為神通妙用。眾生迷之以作妄想塵勞。所以日用而不知。自昧本真。枉受辛苦。可不哀哉。苟能頓悟本有。當下迴光返照。一念熏修。則生死情關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更不別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決無舟筏矣。所謂滔滔苦海中。般若為舟航。冥冥長夜中。般若為燈燭。今夫人者。驅馳險道。泛濫苦海。甘心而不求此者。吾不知其所歸矣。雖然。般若如宵練。遇物即斷。物斷而不自知。非神聖者不能用。況小丈夫哉。

arrow
arrow

    長胤先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